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05 点击次数:155
在 2016 年买虚拟货币(吉祥币)亏损 3 万 5 以后,2018 年在股市亏损 50 万,随后 2019 年开驾校亏 6 万,到了 2021 年,期间并没有放弃股市,我依然坚信我可以,从尝试到执念,或许我已经入魔,2019---2021 年 3 年间又陆续亏损 40 万,毕业 5 年,总亏损已经达 100 万。
到了 2021 年,也到了结婚的时候,必然错不开的问题就是房子。当时一个是自己已经亏损 100 万,负债太高;二是我也知道已经错过了买房的最佳时机,但最终还是种种原因买了房,在 2021 年 9 月 2 日签的合同,买了万科的楼盘,当时房价和贷款利率都是最高峰,单价是 17500 元每平米,因为捆绑销售车位,最后优惠下来后单价 16500 元一平米,车位买了 8 万多。
虽说是精装修,但还需要打柜子(首次总是激情满满,选了最好的材质,尽可能多的准备衣柜,书桌,单独打柜子就花费了 近 7 万),交各种税,住建基金等,到了完整交房入住总投入达 210 万。
不幸中的万幸就是买的万科楼盘没有烂尾,在 2022 年的国庆正常交房了。而很多同学朋友买的楼盘烂尾了,真的很惨,恒大暴雷引发一系列的问题。似乎我们这代人就是为了接盘而生,为了化债而存在。
2021 年虽然处于疫情期间的第二年,但随着疫情的冲击,一方面国家政策调控,有资金入市托底,另一方面是危机冲击造成的恐慌下人们固有的投资房子保值观念,推动一批人去买房。但事实证明,2021 年的辛丑年,是资产顶部,资产价格的一次冲击波造成像我这个群体的人高位接盘,从此顶峰再也回不去,只能遥望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两年就缩水 20% 左右,更有严重的地段,楼盘和城市,直接腰斩,惨不忍睹。
2021年是中国资产市场的关键转折年,宏观经济在疫情后的复苏与政策调控的博弈中呈现出复杂局面。
股市、楼市及大众资产(如基金、加密货币)均经历了显著波动,部分领域形成阶段性“资产顶峰”,而政策收紧、行业整顿和外部冲击则导致许多投资者陷入“高位接盘”的困境。
从政策、市场表现及风险角度详细展开分析:
一、股市:结构性分化与政策重击下的泡沫破裂
1. 整体表现:结构性牛市与年末回调
①指数分化:
- 上证指数全年微涨4.8%(3639→3639点),深成指涨2.67%,创业板指涨12%。
- 市场呈现极端分化:新能源、周期股(煤炭、有色)领涨,消费白马(白酒、家电)及互联网巨头大幅回调。 很多行业龙头白马股从 2021 年 2 月开始下跌,有的从 2021 年 7 月开始下跌,持续到现在,跌幅达 80%。
②政策主导的行业巨震:
-互联网反垄断:年初阿里被罚182亿元,7月滴滴事件引发中概股暴跌,腾讯、美团等年内跌幅超20%。
-教育“双减”:7月政策突袭,新东方、好未来等股价暴跌90%,行业市值蒸发近万亿。
-新能源政策红利:“双碳”目标下,宁德时代全年涨68%,隆基股份涨34%,成为资金避风港。 短暂的上涨后,随之而来的就是漫长的下跌,隆基从 2021 年 2 月最高峰 125.71 跌到现在 13 元(不复权),跌幅 80%。
2. 高位接盘:机构抱团瓦解与散户跟风亏损
①核心资产泡沫破裂:
2021年初“茅指数”冲顶(如贵州茅台2月达2608元/股),但全年下跌6%,重仓基金(如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)回撤超30%。
②量化基金与游资炒作:
下半年“宁组合”接力,但年末新能源板块估值已超历史90%分位,散户追高后被套(如阳光电源2022年暴跌66%)。
二、楼市:政策高压下的“有价无市”与流动性陷阱
1. 政策调控升级:从“三道红线”到二手房限价
房企债务危机:
恒大2021年债务违约引发行业地震,全年超38家房企违约,地产美元债暴跌(如融创债券价格腰斩)。
需求端降温:
重点城市推行二手房指导价(深圳、上海等),按揭贷款收紧,首套房利率升至5.6%,成交量骤降(深圳二手房交易量同比跌58%)。
2. 房价:一线横盘、三四线阴跌
一线城市僵持:
北京、上海新房均价微涨3%-5%,但二手房流动性冻结,业主降价成交普遍。
三四线风险暴露:
部分城市(如郑州、昆明)房价阴跌10%-15%,土地流拍率超30%,开发商以价换量加剧市场悲观预期。
三、大众资产:从狂热到退潮的“财富幻觉”
1. 公募基金:发行热潮与年末惨淡
年初爆款频出:
- 1月新发基金规模超5000亿元(如易方达竞争优势认购规模破2300亿),基民盲目追逐“明星基金经理”。
年末普遍亏损:
- 权益类基金中位数收益-5%,张坤、刘彦春等顶流产品回撤超20%,基民亏损面扩大。
2. 加密货币:政策绞杀与投机退潮
中国全面封堵:
- 5月国务院金融委定调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,火币、OKEx退出中国市场,矿场转移海外。
-比特币过山车:
- 4月冲高至6.4万美元,年末回落至4.7万美元,杠杆玩家爆仓惨重(全年爆仓量超550亿美元)。
3. 另类资产:盲盒、NFT的泡沫化
潮玩炒作降温:
- 泡泡玛特股价全年跌50%,二手盲盒价格腰斩,投机者囤货难变现。
NFT昙花一现:
- 国内数字藏品平台兴起,但流动性差,政策风险下多数沦为“击鼓传花”。
四、风险根源:
政策、周期与情绪的三重共振
1. 政策急转弯:行业整顿打破增长惯性
互联网、教育、房地产等行业的强监管直接刺破资产泡沫,政策风险成为最大变量。 人们都在高呼“搬除三座大山”中,在拍手称快中自身成为最大受害者。
2. 经济周期切换:从复苏到滞胀
下半年PPI同比飙升至13.5%,但CPI低迷(全年0.9%),企业利润受挤压,周期股行情难持续。
3. 投资者行为:羊群效应与信息滞后
散户在股市、基金高点入场(2021年A股新增投资者1963万),但缺乏对政策敏感性的认知,成为“接盘侠”。
五、启示与反思
1. 政策风险定价不足:2021年证明,在中国市场,政策变量往往优先于市场规律,投资者需建立“政策雷达”机制。
2. 流动性幻觉的破灭:宽松货币推高的资产价格一旦遭遇政策收紧或信用收缩,估值体系将快速重构。
3. 长期主义稀缺性:在分化加剧的市场中,唯有聚焦产业趋势(如新能源、硬科技)与现金流稳健的资产,才能穿越周期。
2021年的资产表现印证了“政策顶”与“市场顶”的同步性,高位接盘本质是政策周期、经济周期与情绪周期共振的结果。未来需更加关注政策底线思维(如“房住不炒”“共同富裕”)与产业升级主线,避免盲目追逐短期泡沫。
当我高位接盘房子,股票时,家人也高位接盘了我,我已然成为家庭最大的负债。
(转自:阶跃力场)